如果一个五十岁的人还依恋父母,那显然是一种婴儿的人格。
使元神显现的诀窍,是《老子》中说的致虚极,守静笃,要用各种方法,使自心达到极其寂静、极其空虚的状态,当空虚到极点、没有任何念头扰乱时,元神就会露面,《老子》描述这时的状态说: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如果能用特别简洁直截的方法当下见性,那当然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了。
如果连自己的心理、人品都修养不好,怎么能教化别人?所以自己先要修行,纵然不能修成圣人,起码也修成个贤人,让人家通过你的身教,从你身上学到儒家的精华。即便是参禅的佛弟子,当未能真正开悟、证得佛法的出世间智慧时,也还是在世间、世俗层面,参禅若仅破初关证得一个有分心,境界不能超出儒家,不能断疑,更不足以断烦恼,若充任大和尚、大师,也难免假装,与假道学同类。道家讲阴谋、权术,讲怎么用人、治理人。继承发扬此说的华严宗五祖宗密,在其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中,将达摩以来禅宗诸祖心传的法要、真心本体指归为一个知字,谓知之一字,众妙之门。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,而仁不可胜用也。
据传纪载,张伯端晚年带了一帮人学佛,死后烧出一枚鹅蛋一样大、色如琉璃的舍利子。定而后能静,心会非常平静。明德指人性中本来具有的光明的一面,明了这一面,让它更加光明,叫明明德。
孔子讲三德:智、仁、勇。社会进步要求其它的道德,自性也都能产生。在这之前还有其他百家,三教定格后,其它百家有的慢慢消失了,有的融合到了三教里。儒释道三家文化,中医、民乐、书法、国画、武术、茶道、古琴、古筝、象棋等,都被叫做国学。
具备这种条件的人在人中是很少的,所以六祖惠能讲,他的法只接引上根利器。所谓禅仙,就是说他是在禅宗里开悟的一个仙人。
道教想要延长人的寿命,乃至达到永生不死。报身,谓庄严高大、住于色究竟天,只有十地以上菩萨才可见的色身,乃历劫勤修六度万行的一种果报。这样长期修养,就会成为一个心理素质很好、心理健康的人,这种人在为人处事时,必然比没有修养的常人强得多,他的人际关系也会很和谐。但不是随意即可通神,必须要有一种能感通神明或获得神明感应的心理状态,这种状态就是《易传》所谓无思无为,就是极其虔诚,心中任何念头、思虑都没有,空空如也,无为,是没有主观意志及念头。
佛教不这样看,《杂阿含经》中记载,有佛弟子请教佛:婴儿身体柔软,仰面朝天躺在软草上,应该说他的心很纯净,没有烦恼。太虚将末后牢关的所悟概括为无性心源含容万法,相当于了悟大乘乃至一乘圆教的心性——真空妙有。据说伏羲画八卦,女娲画出阴阳鱼太极图。这种心性修养之道,今天看来,其实是心理学所谓情绪管理学的管理技术。
三家心性法门既有区别,又可融通,儒家、道教的心性法门,与佛法人天乘法相通,可以作为修证佛法的基础。《庄子大宗师篇》叫做坐忘,说是儒家贤人颜回的修养之道,方法是:隳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智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。
就人性论讲,佛教非性善论而是性善恶论(善恶兼具)。第一阶段初关破本参,太虚大师认为只是于三际断处体认到心体阿赖耶识,为共外道境界,与儒家无思无为及道教一念不生所达到的境界没有多大差别,若不进一步参修,可能堕于外道,只修到这个境界的参禅者,普遍认为三教心性皆同。
儒家主张人性纯善,从心理学讲很难站得住脚。世间、出世二法互相维持,而门庭各别。道教注重自然,其调息术以《老子》专气致柔为宗,意思是专注呼吸,让它慢慢变得非常柔和,由此进入静境。意谓天赋予人最根本的本性,我们天生禀赋的最根本的功能,叫做性。中国佛教的心性法门,主要由标榜以心传心、教外别传的禅宗弘扬,高唱顿悟成佛、见性成佛,力图于当下顿证涅槃妙心,实质就是见道。从佛法理论看,这种本心只是世俗谛意义上的,尚非等于真如、涅槃心的胜义谛意义上之心性。
碰到高兴的事情,内心激动,甚至手舞足蹈。儒家的修养之道,目的非常现实,就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出发,进行心性修养,修养成一个君子,即道德公民,至多是世间的贤人、圣人。
道教修炼者明心见性的见地及工夫,大概多数相当于禅宗人破初关所见阿赖耶识,还不是真正不生不灭的本来真性。第三,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。
密教、武术注重用刚猛气,容易修出毛病,甚至把人修死。三家中,论调制呼吸的技术,大概数道教最实在。
气,就是不可言说的一种意识深层的感觉,只是微微感觉它。日本道元禅师批评宗密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为先尼外道之见,未出外道之坑。张载《正蒙》谓诚明所知,乃天德良知。书中说:自诚明,谓之性。
悲,是体会别人的痛苦,从而产生同情别人、解救别人痛苦的心愿。这本空本净本觉的心性,是解脱成佛的依据。
想要达到这种目的,用儒家的方法去修养,那显然是无法实现的,必须在宇宙中找到一个永恒不死的道,与之合一,叫做与道合真,才能像道一样长生不死。经过九年以上的修炼,炼尽阴滓,内丹在脑子里(上丹田)形成阳神,可以随意从顶门出去,不依赖肉体而存在,叫做身外之身。
一、国学与心性法门国学这个词,大概是民国时代出现的,当时所说国学,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,只要是我们中国所创造而非其他国家创造的东西,都称之为国学。当代心理学家对人性也有善恶两种看法,弗洛伊德主张人性恶,说人对人是豺狼,善是经过社会教化而形成的。
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,就是阴阳和谐。现在有一些儒家文化的弘扬者,把国学说成是只是儒学,这种看法太狭隘,儒学只是国学中最重要的一家,国学不仅仅是这一家,道家、道教的地位也应该跟儒学差不多。如果先修内丹,进入正定,有了可以久久专注不动的定力,就容易深察内照,照破根本无明。佛学解释这种光为色界四大,道教内丹称先天气,它的性质与欲界四大、后天气及粗显物质不同,是人类不知道的一种物质状态,以它构成的身体能存在很长时间,并且不受空气、温度等生存条件的限制,不需要呼吸空气,不需要御寒防热,可以自由来往于宇宙中,生存于宇宙中任何地方。
凭认识自我来认识神,是基督教灵修的重要课题,当代基督教神学家有曰:所有的罪皆由我的假我开始,这假我存在于我个人的私欲中。内圣外王,就是说内在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圣人,圣是聪明睿智远远超过常人,道德很高尚,这叫内圣。
道教认为人的寿命虽是天赋,但只要掌握或盗取天机,即生命的秘机,可以通过自觉的变革,把只有几十年的寿命改造成长生不死,把只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命改造为可以在天上、宇宙间自由生存的生命,即仙人、真人,喊出了重立性命,再造乾坤的豪言壮语。四无量心观的修习,都是逐渐由自及他,由近及远,遍及一切众生,如慈无量心的修习,先想象自己最亲的亲人:父母、子女快乐时的感受,体会他们的这种感受及因此为他们快乐时的感受而快乐,产生再给他们快乐的心理。
因为修行是做改造生命的工夫,而生命的奥秘,人类并不清楚,道教、佛教也都说难以言说,不能完全解释清楚。儒家这种重视心、心性的精神,与佛教非常相近。